AERMOD在臺灣應用之實務探討
Table of contents
一、前言
美國環保與氣象界發展AERMOD模式用以替代ISC3模式,至少已經有20年的歷史,不論在垂直擴散的處理、地形效應的考量、沉降、以及建築物效應方面,都納入了當代重要的科學進展。美國方面模式比較研究顯示,平坦地形條件下,AERMOD模擬結果較ISC3略高一些,ISC3短期結果略高,複雜地形條件下二者差異較大,AERMOD與觀測值較為接近,ISC3模式顯然高出觀測值很多。
國內自2007年以來也至少有60篇以上的學位論文研究(詳見附表及網站資訊),其實學術界對模式的特性與應用並不陌生。技術顧問機構也不乏應用的案例(如曠與許 2005)。然而不論在法規面、或實際環境影響評估(下略以EIA)、健康風險評估(下略以HRA)、污染源設置許可、等審查過程(下略以「審查」),環保署目前都還沒有跟進的作為,在該署空氣品質評估技術規範,或者是空氣品質模式規範(下簡稱「規範」)與環保署模式支援中心網站(下簡稱「模式中心」),都還是維持在ISC3版本,主要的理由在於ISC3在複雜地形個案的應用中,有其保守的特性,而臺灣地區山地佔60%以上,該署認定此舉有利環境保護之公益。
隨著國內環保意識的普及,環保法規的完備,「審查」時因模式模擬結果不通過的情形越來越少,太過保守反而不符合實際。因此環保署歷年來也持續發包委託計畫(環保署2010~2019),思考本土化與取代ISC3的可能性。
本文除回顧AERMOD在臺灣應用遭遇之困難、未來在「審查」時可能之爭議、並以自建之教學系統(http://http://sinotec24.com/aermods.html,下簡稱「系統」),提供廣泛之模擬經驗,以供業界參考,甚或自行測試以快速累積模式經驗。該「系統」程式自2018年陸續建立,並自2020開始服務中原大學環工所、臺大環工所、陽明大學環衛所研究生教學,迄今持續運轉。
以下就模擬範圍、接受點密度、氣象檔案之前處理、地形檔案之前處理、沉降議題、建築物議題等依序討論。
二、模擬範圍與接受點密度
由於AERMOD基本上仍然為一高斯模式,因此其應用範圍在空間上是否能夠保持「均質」(homogeneous)、在時間上是否能被認定為「假穩定」(pseudo steady state),符合這2項條件方能算是有效的應用,然個案之煙囪排放條件、位置之地形與氣象條件都有差異,為具體討論此2條件之符合與否,本文將TEDS10中點源數據陳列於umap動態地形圖之上,便於查詢如圖1所示。
圖1 臺灣地區點源之分布與其煙道條件
- 內容下載自環保署TEDS10.0資料庫,然部分煙道條件不合理處,如座標、高度、溫度、內徑等都經品質管制修正。
- 點源參數中之座標系統採TWD97,以維持直角座標系統。
- umap:teds10-point-data-pm25
(1)臺灣本島範圍之點源家數 |
(2)個別工廠點源排放條件(ISC3/AERMOD 排放格式) |
(一)空間範圍
依據圖1臺灣地區目前的工廠大多座落在平地範圍,山地雖然也有被列管的飯店民宿,但畢竟屬於小污染源,重大污染源因有溫排水、物資運輸需求,大多在濱海地區、港區。
按照過去ISC3的模式限制,要求空間範圍以不超過50Km為範圍。在臺灣地區除了濱海地區可以超過20Km範圍以外,其餘地區很難在20Km內仍然可以保持風場、溫度場乃至於大氣擴散的各項特性「均質」之狀態。複雜地形條件下超過3~5Km之模擬範圍應該都難以維持其「均質」的特性,此點會在氣象前處理的解析度問題內進一步探討。
由於「均質」大氣在水平方向沒有速度的梯度,按照連續方程式此時將不會有垂直速度的梯度,因地面垂直速度為0,因此亦即不會有垂直速度。
圖2將2020年中央氣象局(CWB)模擬全臺近地層垂直速度結果,進行均方根計算(以cm/s表示)如圖2所示,相對而言,彰化以南的西部縣市,垂直速度年均方根值約在1cm/s以下,是最能符合「均質」條件地區,臺中與桃竹苗地區垂直速度1~2cm/s,略能符合「均質」條件,相對山區海拔越高、坡度越陡峭,越不符合「均質」條件,應避免使用AERMOD,幸而對照圖1這些地區,目前並沒有污染源設置。各縣市範圍內「均質」程度亦有差異,建議後續還需按縣市垂直速度分布、地形、污染源座落情況詳細界定,避免模式的誤用。
圖2 2020 CWB WRF 近地層垂直速度均方根值之分布
-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opendata/ https://opendata.cwb.gov.tw/fileapi/opendata/MIC/M-A0064-0$i.grb2
- $i=00~84
圖2 2020 CWB WRF 近地層垂直速度均方根值之分布 |
除了模式本身的「均質」條件限制之外,「規範」也要求模擬範圍要能夠正常顯示污染源所造成最大濃度,模擬範圍會等於污染源到最大落地濃度距離的4倍,就此一實務要求而言,濱海地區風速強勁,搭配較高的煙囪高度,經常使最大濃度發生在污染源下游數Km之外。相對而言,內地、臺北、臺中等盆地地形範圍內、或較低的煙囪,風速就會較低,太大的範圍就顯得不實際,模式使用者經常必須嘗試錯誤,以求得最合適的模擬範圍。如圖3「系統」自動設定模擬範圍與其年均值結果範例。
圖3 濱海及盆地內污染源之模擬範圍與年均值結果
- 三角形為污染源位置。白色框為合理的模擬範圍。
- AERMOD 遠端計算服務,作業網址http://sinotec24.com/AERMOD.html
(a)濱海地區污染源案例 (b)盆地地形污染源案例 |
圖3「系統」模擬濱海及盆地內污染源之模擬範圍與年均值結果(示意圖)
圖中濱海案例較為單純,污染源及最大濃度之間的距離約3.8Km取4Km,其他並沒有其他的落地煙流,模擬範圍取16Km應屬合理。
臺北盆地個案除了污染源附近的最大濃度煙流之外,距離污染源僅0.7Km,在周邊山地也造成次高濃度,如果只限制在4倍距離約3Km雖確實可以呈現最大濃度,但建議可以取大一些,以顯示完整煙流形狀為宜。
就此空間範圍此一項目而言,AERMOD與ISC3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AERMOD可以順利接受氣象模式的成果,任何地方均能有代表性的氣象數據(詳後述),過去執行ISC3時,受到臺灣地區氣象站空間分布的限制,模擬範圍勉強納入測站而做不必要的擴張,這種不符合邏輯的設定將不會(必)再有了。
圖4 濱海污染源及角落2020年CWB WRF地面風花圖
圖4模擬濃度乃採圖3(a)污染源所在地(範圍中心點)之WRF模式做為代表性氣象值,另在範圍陸方3個角落,也同時顯示WRF之地面風全年風花圖進行比較。
(a)污染源所在地 | (b) 圖3(a)東北角 |
(c)圖3(a)西南角 | (d)圖3(a)東南角 |
由圖可以發現,濱海地區地勢平坦、地表粗略度大略相同,中心點與西南之風花圖彼此較為類似,然其東方內陸情況還是差異很大。
圖5 盆地污染源及角落2020年CWB WRF風花圖
盆地個案角落之風花圖如圖5所示,如以外圍較大模擬範圍,四圍風花圖與中心點有較大的差異,具有東西方向明顯的梯度,「均質」之假設條件不復存在,必須縮小模擬範圍至圖3白色框為宜。
(a)圖3(b)西北角 | (b) 圖3(a)東北角 |
(c)圖3(a)西南角 | (d)圖3(a)污染源所在地 |
(二)時間範圍
目前「模式中心」提供氣象檔案的時間範圍為一年一個檔案、每檔案都是逐時,這是可以符合「假穩定」條件的。回顧過去的AERMOD研究報告之應用,還沒有發現時間間距是低於小時的。
使用者如果要進行長時間的健康風險評估,可以進行跨年的模擬再予以平均。AERMOD可以在一次的作業內就完成這項工作,這點讓使用者十分方便。
在CALM HOURS的處理上,AERMOD與ISC3有相同的邏輯,這點也不必特別擔心,只要確認選擇法規選項即可。
(三)接受點密度
接受點密度除了影響模式計算時間之外,也與等值圖圖面的解析度有關,「規範」要求以5倍於排放源高度設定,最大不得大於500m,這些規定是上限值。由於計算機的進步,解析度高於「規範」要求並非難事。
在地形檔案中是有水平解析度的下限值的,一般公開之數值地形資料解析度約20~40m,因為低於此範圍內沒有數據,只是內插,並沒有提供額外訊息,因此高於此解析度也是沒有必要的。
過去至少有7篇學生論文將AERMOD應用在都會區線源的模擬,遇到了模式解析度設定問題,雖然這不是許可審查所關心的,但是環評也可能會遇到此一情況。新版AERMOD是有納入CALINE模組(非法規使用),有能力應用在線源的模擬,但在接受點的設計上,太密集的間距會遭遇到建築物、道路等都市地上物的干擾,該視為複雜地形處理之,還是平坦地形忽略之?如果是網格化的接受點,建議還是規避比較好,或者更換其他可以模擬街谷效應的模式,而不必使用AERMOD。
三、氣象檔案之前處理
目前ISC3所需之氣象檔案已在「模式中心」網站提供,並持續新增最近年代之資料。該中心提供檔案以氣象局測站為主,雖有空間含括範圍不足、致使應用上難以符合模式「均質」基本假設之困境,但長久以來也實際擔負模式標準化的責任。
(一)WRF+MMIF方案
AERMOD的氣象檔案內容項目比ISC3多,無法再像過去單以氣象局之觀測數據即可計算,一般可以經由現地高低塔長期觀測數據利用AERMET程式進行轉換,或可由大氣動力模式如MM5或WRF模擬結果經MMIF讀取。臺灣地區除了少數台電電廠有短期的高低塔觀測,其他污染源大多只有簡易的氣象數據,並不足夠。
所幸目前包括學術單位與技術顧問機構已有不少WRF之執行經驗,政府opendata資料亦每日提供中央氣象局WRF模式3 Km解析度之模擬結果,可以使用MMIF程式進行轉檔。
(二)使用WRF+MMIF之好處包括:
- WRF部分
- WRF模擬結果可由官方提供,具有一定程度之品質,
- 模擬範圍涵蓋整個臺灣地區與外島,解析度達3Km,在一般AERMOD模擬範圍內可以有許多選項,WRF結果足以進行敏感性分析。
- opendata網站不足之時間亦可向氣象局價購,不必擔心數據不足困難。
- 地面參數如土地使用、粗糙度、反照率、蒸散比等,可以與氣象局WRF之設定取得一致,有助於模式標準化。
- WRF模擬準確度有一定水準
- MMIF 部分
- MMIF程式由美國環保署提供並持續維護,可以確保正確轉檔,
- MMIF輸出文字檔可以進行品質確認
- MMIF除了輸出AERMOD所需之地面與高空,也輸出AERMET模擬所需檔案,使用者可以自行補充執行AERMET程式
「系統」目前已經完成2016~2020年點源所在位置的WRF轉檔,其結果檔案之連結位置亦陳列於umap網站上可供使用者點選下載,如圖6所示。
圖6 點源所在網格MMIF轉檔結果
(a)網格位置 |
(b)結果檔案連結 |
mmif 遠端執行系統,作業網址http://sinotec24.com/mmif.html 地圖查詢http://umap.openstreetmap.fr/zh/map/3km_590688#8/23.712/122.009
圖6中可見即使是平地範圍,也並布滿計算網格,這是因為河川地、水體、農地、鹽田等,目前並無工廠開發,未來也不太可能開發。
倘若新污染源所在地不屬於既有已轉檔網格,「系統」亦提供遠端計算服務,只需提供含有污染源經緯度之KML檔案,或直接提供mmif.inp控制檔,「系統」會執行2020年氣象局WRF輸出檔之轉檔計算。
(三)WRF+MMIF轉檔的正確性檢討
最主要影響煙流模擬結果的氣象要素是風速、風向。圖7為2020年CWB WRF模擬地面風速風向與環保署測站之比較,比較之統計指標參考「規範」指定氣象模式之性能評估項目。採用環保署測站是因為CWB並不會使用該等測站數據進行同化分析納入WRF中,具有獨立性。
由圖中可以顯示,各月份大都能達成性能評估符合度在60%以上之「規範」要求,12月份風速的總體誤差(OB),WRF預報仍有高估的趨勢,該月份其他項目平均尚能超過60%的符合度。
圖7 CWB WRF模擬測站風速風向之性能評估符合度
圖7 CWB WRF模擬測站風速風向之性能評估符合度 |
四、地形檔案之前處理
按照「規範」的定義,當煙流高度低於周圍地形高度,則必須啟動複雜地形機制,照此規定,臺灣地區大多數點源都位於複雜地形之中。然而過去「模式中心」對ISC3並沒有提出標準化檔案或作法,主要因為個案的煙囪、煙流高度不一、解析度不同、模擬範圍也有異,實務上無法標準化。
複雜地形條件下AERMOD所需要的「山丘高」(Hill Height污染源附近代表性高地之高度)可以使用其地形前處理程式AERMAP,相較氣象部分已經有許多相關研究與作業化系統,地形受到到關切並不多,該程式可以說是整體系統中最為複雜的部分。
早期因國內數位地形資料尚未開放、即使已有前處理程式,仍因轉檔不易,大多採取自行撰寫程式取代AERMAP(如曠與許2005、環保署2009、林2010),曠與許2005 過去提出ISC3及AERMOD在全臺各地之計算結果比較,確能證實ISC3在複雜地形條件下較AERMOD高估。林2010以台中電廠周邊測站測值證實AERMOD的濃度分布較ISCST3更符合觀測。
近年來因為國內外數值地形資料漸漸開放、工作站上也公開許多轉檔程式(gdal_translate),AERMAP的技術瓶頸已不復存在。有關AERMAP的運作過程可以參考崑山科技大學蔡德明教授提供之網頁說明。蔡教授建議一次轉換臺灣全島數值地形數據(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再視AERMOD需要範圍進行計算,經比較測試,這個策略並沒有較快,因為一般AERMOD模擬範圍有限,臺灣大多地區又是山地,因此計算上不如每次下載以污染源為中心之少量、足夠DTM數據(儲存於「系統」備用)、按照實際需要進行轉換,再進行AERMAP計算,會比較有效率。
圖8 既有點源之AERMAP執行結果
圖8 既有點源所在網格之AERMAP執行結果(umap與連結範例) |
淺藍色框線為AERMAP/AERMOD接受點網格範圍,深藍色標記為點源位置(1Km解析度)儲存網址:http://umap.openstreetmap.fr/zh/map/twn1x1-aermap-results_593832#8/23.685/121.278
圖8為「系統」計算現有點源位置(1Km解析度)為中心,周圍複雜地形檔案之計算結果,同樣以連結方式陳列於umap網站。選擇以1Km為解析度,而不是每一家工廠都計算一遍,主要是因為大多個案模擬範圍都會大於1Km,對於污染源是否位於範圍中心尚能允許部分誤差,倘若真的誤差太大,使用者也可以應用「系統」AERMAP功能自行調整範圍與解析度,引用已經下載之DTM數據,重新進行計算。
AERMAP計算結果中的REC檔案,內容即為模擬範圍之地形高及「山丘高」,以內含文件(include file)之形式,用以進行複雜地形之設定。除此之外,計算結果尚包括表1所示檔案。
表1 AERMAP前處理之成果檔案
檔案(副檔名) | 內容用途 |
---|---|
tiff檔 | 下載之DTM數據,可供GIS進一步處理或繪圖。 |
KML檔 | 進行DTM數據之等值線繪製 |
DEM檔 | DEM為美國USGS之常用格式,為AERMAP輸入DTM檔案指定格式之一。 |
aermap.inp | AERMAP主控檔 |
aermap.out | AERMAP螢幕輸出內容 |
re.dat | 接受點座標及高程(ISC3格式) |
TG.TXT | ISC3地形內含文件 |
REC檔 | AERMOD地形內含文件 |
煙流模式的地形處理,遠端作業網址http://sinotec24.com/terrain.html
五、建築物議題
BPIP前處理在ISC3時代就存在了,AERMOD也繼續延用BPIP(PRIME版本),使用者可以自訂座標系統簡單點出建築物頂點與煙囪位置、輸入高度、高程至控制檔,程式就會計算ISC3或AERMOD所需的建築物參數。
過去在「審查」時這一部分因沒有顯示軟體,只看文字檔可以說是完全空白,無從確認。國外有技術機構(AEREarth)提供免費圖形顯示服務,然而是UTM系統且不接受臺灣之51區。
因應此一情況,「系統」提供了遠端計算服務,在該系統數位版點入前述位置與高度產生KML檔案之後,直接進入「系統」進行BPIP-PRIME計算,或自建控制檔交由「系統」計算,也可以由系統解讀控制檔,反寫成KML檔案,以利繪圖顯示。除了建築物之外,「系統」亦會解讀污染源之空間形態,將其寫成KML檔案。貼在OpenTopoMap如圖9所示。
圖9 建築物與污染源空間設定之圖面確認範例
(a)KML圖面確認 (b) BPIP輸入檔(範例) |
(c)體源空間位置檢核之範例 |
橙色底為輸入座標所對應之空間位置。藍色汽球為煙囪位置(假想)。底圖為OpenTopoMap
六、後處理臭氧限制法(OLM Ozone Limiting Method)議題
2019年9月17日環保署加嚴了NO2的小時濃度標準至0.1ppm,這使得過去以NOx濃度當成NO2的作法顯得太過保守,需考慮實際大氣的轉化能力。簡言之此法乃以最接近測站之O3實際值,做為NO增量轉化成NO2之最大值,加上原來排放中NO2所造成之增量,即為最後增量評估結果。
AERMOD具有內設之OLM模組,按照美國空品模式指引,可以分階使用季均值為代表、或鄰近測站實際小時值檔案輸入模式,模式計算時就考量OLM,不必後處理。「系統」為同時服務ISC3及AERMOD,仍採取後處理作法,執行模式時須指定輸出逐時NOx檔案(OU POSTFILE)以利後處理。
進入「系統」之OLM有2個方式,一者不必指定,AERMOD模擬NOx時「系統」直接進行後處理。一者使用者也可以提供自行模擬之NOx逐時輸出檔案(或壓縮檔),讓「系統」進行後處理。「系統」會由現行環保署測站中找出最近的3個測站,針對模擬的時間找出對應小時的O3與NO2監測值,處理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OLM後處理之成果檔案(北高雄案例)
類別 | 檔案名稱 | 檔案內容 |
---|---|---|
模式逐時輸出檔 | NO2HR-MAX.dat | ISC3/AERMOD輸出之逐時NOx值 |
修正後之逐時增量值 | NO2HR-MAX_rep.txt | 修正後的最大值資訊 |
NO2HR-MAX_nanzi.dat | 以楠梓站O3修正 | |
NO2HR-MAX_qiaotou.dat | 以橋頭站O3修正 | |
NO2HR-MAX_renwu.dat | 以仁武站O3修正 | |
測站逐時測值 | NO2O3nanzi2018010120181231.csv | 2018年楠梓站NO2O3 |
NO2O3qiaotou2018010120181231.csv | 2018年橋頭站NO2O3 | |
NO2O3renwu2018010120181231.csv | 2018年仁武站NO2O3 | |
逐時測值時序圖 | NO2O3@20180101nanzi.png | 2018年楠梓站NO2O3 |
NO2O3@20180101qiaotou.png | 2018年橋頭站NO2O3 | |
NO2O3@20180101renwu.png | 2018年仁武站NO2O3 |
煙流模式NOx逐時結果之臭氧限制法後處理,遠端作業網址http://sinotec24.com/OLM.html
七、結語:遠端計算之必要性
本文彙整並探討了AERMOD在國內的模擬經驗,以及在模擬範圍、解析度、氣象、地形與建築物等條件方面的議題,以供未來模式標準化相關討論之參考依據。
- 在氣象方面,本文提出以WRF+MMIF流程,應為目前最容易標準化、充分代表性、並與中央氣象局作業完全結合的作法。
- 地形方面,因數值地形數據普及化,作業流程瓶頸已經不復存在,建議還是使用AERMAP,並儘量減少模擬範圍。
雖然這些前置作業具有一定程度的技術性,經由顯示軟體的查核確認,足以掌握其正確性與品質,在「審查」時能以達成最佳的溝通。
隨著模式的升級與複雜化、程式計算的專業化,個人電腦即可執行之ISC3時代已經過去,需要在計算資源、支援專業、標準化檔案儲存空間等,都能大型化、集中化,此處也以運轉中之教學系統經驗,建議主管機關可以思考建置遠端計算系統之必要性,以快速提升評估的準確性、透明度、使AERMOD能正式應用在各項審查程序之中。
八、致謝
感謝輔英科大副校長林清和教授提供MMIF與AERMAP意見。感謝中興工程集團提供WRF及地形等背景數據與計算資源。感謝教學過程所有參與學生、研究生之意見。
參考文獻
- 行政院環保署(2003) 模式模擬規範附錄一高斯擴散模式使用規範.pdf民國92 年 12 月 25 日(舊版)
- 曠永銓.許珮蒨(2005) AERMOD 煙流模式在臺灣地區之應用研究 中興工程, Vol 88, pp. 55-62
- 行政院環保署(2009)空氣品質模式技術及對策支援計畫, EPA-98-FA11-03-A229
- VBird (2019) AERMOD - AERMAP 地形與受體 https://linux.vbird.org/enve/aermap-op.php
- 行政院環保署(2019)建置AERMOD本土化模式及空品模式審驗制度專案工作計畫 108A047
附表 臺灣地區應用AERMOD之學位論文一覽表
- 搜尋排序互動表格 http://sinotec24.com/AERMOD_review.html
Source
- 原文發表於2021環工技師會訊11007pp39-55,經部分修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