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GFS/CWB/CAMS 數值預報數進行台灣地區CMAQ模擬 Table of contents 背景 以光化學網格模式進行高解析度空氣品質數值預報、對空品不良狀況的預告以及應變措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確定性(deterministic )模式主要的特點與好處包括:提供基本的背景空氣品質預報 區分境外與本土排放的貢獻 可以區分背景與特定污染源的貢獻 可以區分人為污染或天候因素 分析緊急排放、或是假設性排放投入時之增量 背景預報的功能過去大多依靠統計模式、類型預報、類神經網路、機器學習等等模式系統,邏輯系統與因果關係模式較少,主要限制與解決對策列表如下: 高解析度空氣品質數值預報的限制與對策 項目 限制 對策 說明 大氣動力模式預報 現有GFS雖有3小時解析度但網格僅為1度</br>CWBWRF雖有3公里解析度但高度僅11層且項目不足以進行空品模擬</br>解析度與完整性均未達需求 就空品模擬範圍重新以WRF FDDA 進行模擬 除了風之外,大氣垂直穩定度、雲量及輻射量對光化學的模擬也非常重要。重跑有其必要。 邊界與初始濃度場 CAMS有0.4度的預報 ,但只有27個物質項目 以CAMS做為邊界 與初始濃度場 重新進行東亞與中國等重要境外來源的空品模擬 東亞及南中國範圍模擬約需要1~2小時,還在允許範圍。 即時排放量 TEDS無法即時更新所有內容 部分污染源有即時數據如火力電廠、石化業或交通污染,可就部分排放進行增量模擬預報,如範例 預報應有主題污染源。不需(也無法)針對所有污染源進行更新 濃度場之展現 現有earth 套件的解析度1度並不足夠 已經修改 可以顯示任何解析度濃度場 除了earth 之外,也可以使用wrf-python 進行結果的GIF動態展示。 作業系統及網站平台 浮點計算速度、平行計算能力、網路上下載頻寬、網站穩定性等限制 1.超微工作站</br>2.光纖網路</br>3.github.io網站 每天僅進行1次下載、計算、上載更新循環,負荷應該不會太大。
整體作業流程 graph TD
A((GFS</br>forecasting)) -- WPS --> B(met_em)
C((CWBWRF</br>forecasting)) -- get_M-A0064.cs --> D(wrfout_d01/3)
B --> E{mk_metoa}
D --> E
E --> F{real,WRF}
F --> K{mcip}
G((CAMS</br>forecasting)) -- grb2ic, grb2bc--> H(CMAQ ICON,BCON)
H --> I{CMAQ}
K --> I
I --> J((displaying</br>on website))
下載作業 CWBWRF之下載 CWBWRF的時間約與實際時間落差6~10小時,因此如需00Z(0800LST)起始的預報結果,則需在1800LST起動下載。 CWB沒有提供下載選項、所幸變數、層數有限,也僅提供每6小時預報,檔案容量與個數並不多。 CWB WRF程式結果每6小時更新,分別為每天的2/8/14/20時(LST)等4次。各次預報起始時間與安排如下: GFS預報檔下載與分析 GFS預報時間較長(384 hr),層數、變數項目較完整,然而NOAA也提供了部分下載的功能,可供展示使用。 GFS預報數據是否存檔的考量畢竟是模式計算結果,仍有一定程度的不準度。 相同解析度另有FNL再分析數據 ,結合觀測及預報之三維場,有更高的正確性。只是稍晚才會上架,約延遲2天。 如果GFS一定要存檔,僅需渡過前述空窗期即可刪除。或可考慮下載模式起始所使用的分析檔。(https://nomads.ncep.noaa.gov/pub/data/nccf/com/gfs/prod/gfs.YYYYMMDD/HH/atmos/gfs.tHHz.pgrb2.1p00.anl)、YMDH分別為UTC之年月日時,約35M NOAA 也只開放下載最近10天內的預報作業結果。 下載的作業細節可以參考GFS數據驅動WRF->GFS預報結果的下載 下載安排如下: 執行檔 serial/parellel 所需檔案 重要檢核項目 ungrib serial GRIBFILE連結、geo_em檔 由於GFS檔名中含有日期,需每次更新連結 metgrid serial 逐3小時之解壓縮檔 每日會產生新的分析檔,相同時間會覆蓋 mk_metoaD12 serial namelist.input 、met_em檔、CWB_wrfout_d01(d03)需另預備CWB數據檔 mk_metoaT parallel (同上) 同步執行、需開啟wait監視程式 real serial* met_em、metoa_em wait OK、且需檢視每3小時結果都已準備好
* real的執行本身是平行,但在整體腳本流程中只是一個動作,不會由腳本另外開啟需等候完成的程序。
使用get_All.py 引數:dt:YYYY-MM-DD, dt=$(date -d "now -20hours" +%Y-%m-%d)
hr:HH:00,hr=$(date -d "now -20hours" +%H:00)
1 ~ 3部分物質種類。詳見CAMS_ic 由於CAMS 數據較實際時間晚12小時,再加上時差,因此差距為20小時。如要下載0時數據,只能在前1天的20時(LST),以預報第1天(第9筆)的結果來替代當天0時值。(get_All.py每3小時下載一筆) 在8時下載前1天12:00起始的預報,以預報第5筆)的結果來替代當天0時值。 CAMS 預報數據之下載與分析 執行下載分析之腳本 get_all.cs0 ~ 120小時,每3小時下載 27項污染物質,分3批下載 下載後轉nc檔有較快的讀取速度 抽出第8筆,為當日0時之預報值作為CMAQ的初始值(注意ncks -O以覆蓋同一檔名) 執行橫向整合merge ,後將做為CMAQ的初始檔。注意必須 先刪除結果檔以利初始化。 執行grb2icon.py 執行grb2bcon.py #kuang@node03 /nas1/ecmwf/CAMS/CAMS_global_atmospheric_composition_forecasts/2022
#$ cat get_all.cs
src = /nas1/ecmwf/CAMS/CAMS_global_atmospheric_composition_forecasts/2022
ncks = /usr/bin/ncks
cd $src
dt = $( date -d "now -1days" +%Y-%m-%d)
hr = $( date -d "now -20hours" +%H:00)
hr = 00:00
for i in 1 2 3; do
rm allEA_$i .grib
./get_All.py $dt $hr $i > & /dev/null
PATH = /bin:/opt/miniconda3/envs/ncl_stable/bin ncl_convert2nc allEA_$i .grib -nc4c > & /dev/null
if [[ -e allEA_$i .nc4 ]] ; then mv allEA_$i .nc4 allEA_$i .nc; fi
$ncks -O -d forecast_time0,8 allEA_$i .nc allEA_$i .nc_0
done
if [[ -e AllEA.nc ]] ; then rm AllEA.nc; fi
./merge.cs
./grb2icon.py &
./grb2bcon.py &
自動定期執行 crontab:每天0時執行,以配合CMAQ模擬之需求。 0 0 * * * /nas1/ecmwf/CAMS/CAMS_global_atmospheric_composition_forecasts/2022/get_all.cs
計算核心之分配與調整 短時間的計算需求,直接進行即,可此處特別處理需要較長時間的計算。 雖然大多數模式、次模式都可以平行運作,但因為各個模式使用的編譯器、mpi種類版本略有差異,因此需先個別調控(tuning)到最佳狀態,再行組合、納入到自動化作業流程之中。 目標及優先順序是穩定計算達到正確的結果 使用到單機最多的計算核心 使用到跨機最多的計算核心 REAL and WRF 注意要正確指定執行檔所需程式庫的路徑($LD_LIBRARY_PATH
) 執行腳本如逐日WRF及CMAQ執行腳本 所示real與wrf必須循序進行、採雙機多核心平行計算, 依序執行3個範圍的mcip 、雖然考量穩定性採單機單核,效能還在可接受範圍。 mcip 執行完,隨後是執行CCTM、單機多核心方式。 WRF的計算核心安排可以參考GFS數據驅動WRF->執行核心數之考量 的詳細說明,此處說明bash技巧。 mpirun選項:儲存在環境變數序列 ${MPI[$i]}
之中,$MPI的定義及應用如下 MPI =( '-f machinefile -np 200' '-f machinefile -np 196' '-f machinefile -np 140' '-f machinefile -np 120' )
...
# real
LD_LIBRARY_PATH = /nas1/WRF4.0/WRFv4.3/WRFV4/LIBRARIES/lib:/opt/intel_f/compilers_and_libraries_2020.0.166/linux/compiler/lib/intel64_lin:/opt/mpich/mpich-3.4.2-icc/lib /opt/mpich/mpich-3.4.2-icc/bin/mpirun ${ MPI [ $i ] } /nas1/WRF4.0/WRFv4.3/WRFV4/main/real.exe > & /dev/null
# wrf
LD_LIBRARY_PATH = /opt/netcdf/netcdf4_gcc/lib /opt/mpich/mpich3_gcc/bin/mpirun ${ MPI [ $i ] } /opt/WRF4/WRFv4.2/main/wrf.exe > & /dev/null
跨機核心數檔案:以相同名稱(${DOM[$i]}/machinefile
)存放在每個Domain的目錄下,平均分配所有的負荷到2台超微工作站機器上。 kuang@master /nas1/backup/data/NOAA/NCEP/GFS/YYYY
$ for i in $( ls * /machinefile) ; do echo $i ; cat $i ; done
CWBWRF_45k/machinefile
devp:100
dev2:100
SECN_9k/machinefile
devp:98
dev2:98
TWEPA_3k/machinefile
devp:70
dev2:70
2022-09-16 修正 d02速度太慢的問題,可能出在FDDA太過強烈,系統不容易達成動力的平衡。將3層domain同時進行模擬(t wo w ay (tw ) nesting),似能解決此一問題。 3層套疊全部需時約1.5小時,較原先約3小時縮減一半時間。需修改:namelist.input 中的max_dom,由1->3,相應網格數、起始網格位置、網格間距比值等等。循序執行real_wrf的迴圈,只需執行一次。 新增網格定義與目錄。(./tw _CWBWRF_45k) tw 所需的核心數120,machinefile: $ grep proc tw_CWBWRF_45k/namelist.input
nproc_x = 10,
nproc_y = 12,
$ cat tw_CWBWRF_45k/machinefile
devp:60
dev2:60
核心數大幅減少(受限於3層網格系統之公約數),計算速率並沒有下降,似乎還有所提昇。應為網路傳輸速度造成瓶頸所致。 2022-10-03 修正 每日預報mcip 腳本特色 項目 傳統做法 預報系統做法 說明 日數 每批次約5天 預報5天 正好相同 STIME 10000 10000 同樣需要補充0時數據 wrfout連結 每批次建立目錄 同一目錄每天覆蓋 由腳本控制不致錯誤 輸出檔名 含有日期批次名稱 不含任何日期 以利每天執行結果的覆蓋 平行運作 不啟動以保持穩定 啟動(詳下述) 以節省作業時間 METBDY3D檔案 無特殊處理 另外分割成逐日檔 配合逐日執行bcon.exe 的需要
由於執行完CCTM後,會需要下一層的METBDY3D檔案,來產生下一層的邊界條件,因此在執行CCTM之前,將所有網格的mcip一次執行完,會是較好的作法。 mcip 執行的核心控制 相較WRF只檢討最高核心數,mcip對核心數的工作安排有較高的敏感性,如果不是能整除網格數的核心數,會導致計算的不穩定與錯誤。 加以mcip的腳本是csh指令,必須在腳本中逐一設定。 因mcip只是檔案轉換,並沒有實質的數值積分,所以此處僅安排以單機方式處理。 序號 GRID_NAME wrf網格數 mcip網格數 核心數(NP# ) d01 CWBWRF_45k 221×129 218×126 64#2 d02 SECN_9k 206×206 200×200 50#2 d03 TWEPA_3k 103×142 92×131 46#1
如前所述,不整除的核心數會導致計算不穩定。d03因公版模式設定NROW=131,是個質數,只能屈就使用46個核心。 2022-09-16 修正:d01及d02會因為核心數太多造成寫出檔案錯誤,發生在較小的檔案如GRIDBDY2D.nc或GRIDCRO2D.nc,可能是輸出不同步所造成。將d01及d02的NP分別改成16及20 2022-10-04 修正:經測試 ,還是以NP=1/gcc為最佳方案組合。 CCTM 與mcip類似的作法,cctm是每個domain有個別的腳本,其(雙機版本)NPCOL_NPROW設定如下: 序號 GRID_NAME mcip網格數 核心數NPCOL×NPROW 總數 d01 CWBWRF_45k 218×126 11×16 176 d02 SECN_9k 200×200 92×131 192 d03 TWEPA_3k 92×131 8×23 184
跨機核心數檔案:以Domain網格間距識別名稱存放在CCTM的根目錄,平均分配所有的負荷到2台機器上。 kuang@dev2 /nas2/cmaqruns/2022fcst
$ for i in $( ls machinefile??) ; do echo $i ; cat $i ; done
machinefile03
devp:92
dev2:92
machinefile09
devp:98
dev2:98
machinefile45
devp:88
dev2:88
2022-09-20 修正:雙機並末達到時間減半的效能,還可能造成不穩定而停止計算。還是單機運作比較穩定。 自動執行腳本與執行時間 下載fcst.cs腳本 分段時間分析 序號 主題 所需時間Hr:Min 說明 1 CAMS 下載與icbc_d011:22 可以另外同步進行 2 GFS下載 0:10 注意NCEP網站會認定連續下載是同批存取網頁而timeout,下載一陣需休息一下。 3 WPS 0:08 4 real</br>WRF_d01</br>mcip_d01 0:14</br>0:26</br>0:08 合計0:38 5 real</br>WRF_d02</br>mcip_d02 0:12</br>1:10</br>0:11 合計1:32。d02的設定似乎還需檢討一下。 6 real</br>WRF_d03</br>mcip_d03 0:12</br>0:26</br>0:08 合計0:38 7 CCTM_d1 0:45 8 icbc_d02</br>CCTM_d2 0:06</br>2:30 合計2:36 9 icbc_d03</br>CCTM_d3 0:07</br>0:50 合計0:57
成果展示 動態展示以earth 套件,靜態則以wrf-python 。 不同解析度:個別建立自己的套件,以8084/6等3個port來展示(修改最少、最快上手)。 需發展cmaq_json.py來解讀wrfout與CCTM_ACONC檔案。 自動執行排程每3小時連結current檔案 每天處理wrfout與CCTM_ACONC預報結果 lnk_curr.cs 依序進行3個解析度結果的連結 因應伺服器重啟時並不會自動重啟node設定,將node執行情況納入每小時確認項目,如沒有在運作,則予以重啟。(2022-11-08 07:14:27) 連結wind, ozone等等污染物項目 now = $( date -v-8H -j +%Y%m%d%H)
y = $( date -j -f "%Y%m%d%H" " ${ now } " +%Y)
m = $( date -j -f "%Y%m%d%H" " ${ now } " +%m)
d = $( date -j -f "%Y%m%d%H" " ${ now } " +%d)
h = $( date -j -f "%Y%m%d%H" " ${ now } " +%H)
h = $(( 10 #$h / 3 * 3|bc -l ))
h = $( printf "%02d" $h )
rrs =( 45 09 03 )
nod =( 8084 8085 8086 )
for i in 0 1 2 ; do
res = ${ rrs [ $i ] }
num = ${ nod [ $i ] }
# confirm the node is running
n = $( ps -ef |grep node|grep $num |wc -l )
if ! [ $n - eq 1 ] ; then
cd / Users/Data/javascripts/D3js/earthFcst${ res }
node dev-server.js $num
fi
weather =/ Users/Data/javascripts/D3js/earthFcst${ res } / public/data/weather
path = $weather / $y / $m / $d
for itm in wind ozone ozone8 so2 no2 vocs pm1 pm10 pm25; do
lev =- surface-level
fn = ${ h } 00 - ${ itm }${ lev } - fcst-${ res } .json
cr = ${ fn / ${ h } 00 /current }
if [ - e $path / $fn ] ; then
ln - sf $path / $fn $weather / current/$cr
fi
done
done
預報結果比較 2022/09/01 1500空氣品質實測比較 時間:2022/09/01/06Z,模式起始時間9/1及環保署空品監測網 1500(LST)AQI實測值 CMAQ預報東亞範圍地面臭氧濃度結果 環保署AQI值
東南亞強颱「軒嵐諾」污染事件預報 時間:2022/09/03/06Z,模式起始時間8/30(CAMS )及8/31(CMAQ ) CAMS 預報東南亞地面臭氧濃度結果CMAQ預報東亞範圍臭氧濃度
CAMS 似乎對颱風的風速與位置有所低估。對大陸東南沿海城市的臭氧煙陣也有低估。 由於CAMS 預報時間不及第5天。CMAQ可補足此一部分,結果如下: CMAQ預報2022/09/04 06Z東亞範圍臭氧濃度
東北季風境外影響 2022/09/06 1700臭氧8小時值之預報與觀測 臺灣地區臭氧8小時值預報濃度 環保署AQI值
圖中顯示台灣本地的排放量已經比TEDS11減很多了,因為模式結果顯示有高估本地的傾向。 作業過程之問題與解決 CCTM_CONC寫出時遇到的格式問題 發生時機:新日或換日,寫出CCTM_CONC時,發生在DEV2結點。grid09、grid03。 可能原因:跨機平行運作,因網路速度耽誤寫出時間差異 改善方式:避免跨機運作 東亞排放量REAS高/低估 經確認在[reas2cmaqD2.py][reas2cmaqD2.py]沒有做網格面積的校正,修正如下。 REAS 0.25度網格面積的計算。原有網格系統與經緯度: lon = list ( set ( lon + [ float ( i . split ()[ 0 ]) for i in l [ 9 :]]))
lat = list ( set ( lat + [ float ( i . split ()[ 1 ]) for i in l [ 9 :]]))
# generate the x and y arrays for REAS datafile
# def nlat, nlon here
for ll in [ 'lon' , 'lat' ]:
exec ( ll + '.sort()' )
exec ( 'n' + ll + '=nn=int((' + ll + '[-1]-' + ll + '[0])/0.25)+1' )
exec ( ll + 'M=[' + ll + '[0]+0.25*i for i in range(nn)]' )
exec ( ll + 'n={l:' + ll + 'M.index(l) for l in ' + ll + 'M}' )
lonm , latm = np . meshgrid ( lonM , latM )
面積的計算按照新網格系統的原點,將經緯度轉成直角座標系統 計算dx與dy。並假設最末行及最末列,與前一行及前一列相同。 面積即為dx與dy的乘積 pnyc = Proj ( proj = 'lcc' , datum = 'NAD83' , lat_1 = nc . P_ALP , lat_2 = nc . P_BET , lat_0 = nc . YCENT , lon_0 = nc . XCENT , x_0 = 0 , y_0 = 0.0 )
x , y = pnyc ( lonm , latm , inverse = False )
dx , dy = np . zeros ( shape = x . shape ), np . zeros ( shape = x . shape )
dx [:,: - 1 ] = x [:, 1 :] - x [:,: - 1 ]; dx [:, - 1 ] = dx [:, - 2 ]
dy [: - 1 ,:] = y [ 1 :,:] - y [: - 1 ,:]; dy [ - 1 ,:] = dy [ - 2 ,:]
area = dx [:] * dy [:]
var [:] *= 1.E6 / 31 / 24 / 3600. #Ton/Mon to g/s
var [:,:,:,:,:] /= area [ None , None , None ,:,:] #change to g/s/m^2
zz[t,:,: ] = griddata( xyc, c[:], ( x1, y1) , method = 'linear' ) * nc.XCELL* nc.XCELL
TEDS與grid03結果高估 d01 PM10 低估問題與解決 2022-10-05 PM10 事件模式嚴重低估。經檢討應為公版模式不建議開啟風吹砂機制所造成。經開啟後重新模擬,就可以得到較為合理的結果(download GIF )。